
冒險治療-生態倫理意識的倡議
生態倫理意識的倡議:存在催眠治療導向的冒險治療案例
Advocating Eco-Ethical Consciousness: A Case of Adventure Therapy Guided by the Existential Hypnotherapy Model
本次發表旨在探討「生態倫理意識(Eco-Ethical Consciousness)」的形成歷程。這一概念源自一次三天兩夜的山野冒險治療活動,運用李維倫(2022)的存在催眠治療模式(Existential Hypnotherapy)所發展出的經驗與洞見。
過往的冒險治療典範是重視目標導向,參與者為了完成任務的挑戰,展現出獨特的認知、情緒與行為模式,並在反思與引導的過程中,覺察自身的限制,確認需要改變的部分,進而透過練習新行為,以及在過程中逐漸達成目標來驗證這些行為的有效性。然而,存在催眠治療與此模式截然不同,其關鍵不在於功能性自我(self-for-functioning)的效能提升以達成目標,而是將「人」視為處於關係中的存有,而這個關係不僅限於人與人,更包括人與大地、自然的關係。
存在催眠治療的關鍵在於意識的轉化(consciousness transition),這種轉化包含三個層次:
- 語意意識(significative conscious act)——透過語言、文字、理性分析、解釋、推理與判斷所構成的意識層次。
- 圖像意識(imagery conscious act)——以想像、回憶、象徵圖像、故事等方式運作的意識層次。
- 體感意識(sensorial conscious act)——透過身體感受、動作、感官體驗來作動的意識層次。
日常生活中,人往往習慣停留於語意意識的層次,難以動搖固有的敘說框架。對於深陷困境的人而言,語意意識可能形成一種無法突破的障壁,使他們在關係上產生阻絕,無法真正與人或世界連結。因此,在存在催眠治療的歷程中,治療師會引導參與者從體感意識開始,透過與其同在、同行、共感,建立倫理性的締結關係。
在這共感的基礎上,治療師會進一步喚起參與者的圖像意識,協助他們透過象徵性意象來重新觀看當下的經驗。最後,這些經驗將重新進入語意意識,使參與者能夠找到適切的語言來表達,並將其轉化為可融入日常生活的洞見與行動。
這樣的歷程不是在促成個體內的轉變,而是透過關係的修復來重建自我。當治療師順著體感意識展開照顧的行動時,便與參與者產生深刻的關係締結。而當參與者進一步透過圖像意識來理解「如何看」自然環境時,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被重新建立。這種關係性的修復,正是個體自我狀態得以重建的關鍵。而這樣的過程讓我們驚訝地發現,有一種更廣闊的意識得以演進——即生態倫理意識(Eco-Ethical Consciousness)。
在本次發表中,我們將透過具體案例與現場實作體驗,詳細說明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引導參與者進入生態倫理意識的歷程,並探討治療者自身如何進入生態倫理意識,成為適切的引路人。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分享,開啟更多關於人、環境與意識之間關係的討論,並促進更深層次的轉化與行動。
發表者:李維倫 Lee, Wei-lun
美國杜肯大學(Duquesne University)臨床心理學博士,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。臨床心理師特考及格。為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監事、創會理事長,以及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董事。
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與系主任、國立東華大學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主任、長庚醫院(台北、林口)臨床心理師。
主要研究領域為心理治療、現象學心理學、本土臨床心理學、現象學方法論、催眠意識狀態。李維倫著有《存在催眠治療》(2022)一書,譯有《現象學十四講》(2004)、《榮格與現象學》(2024)等書。
發表者:徐堅璽 Hsu, Chien-Hsi (Jasper)
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碩士,具臨床心理師、中學輔導教師、亞洲體驗教育學會正引導員資歷。2009年開始採取冒險治療模式進行個別與團體諮商,2012年移居花蓮,讓自己的生命更靠近大山大海與真實的土地。目前工作方向有三個重點:一是推廣冒險治療的應用,經營冒險心靈心理治療所,擔任台灣冒險治療專業社群(TTAPG)之召集人;二是在花蓮高山森林基地擔任課程總監,結合原民文化與生態心理學,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;三是擔任歷奇國際引導教練,協同執行企業培訓工作。